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被微信读书推荐了这本书,读起来较为有趣,在描述旅途的过程中来回穿插一些作者的哲学思考。
点评
一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奇旅,书名好不好并不重要,穿插在旅途中天马行空的思考才是这本书的“良质”。值得反复阅读。
背景
该书的内容简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作者介绍
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并试图建立自己“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论架构。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使他长期饱受折磨和束缚。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医院对他进行了多达28次的电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才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恢复了自我的完整。本书即为追记这次旅行之作。1974年,本书在被121家出版社拒绝后终于出版,立即成为超级畅销书,第一年即销售达百余万册,而且在之后十余年一直居于畅销排行榜之列,并被美国读书界选为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此后波西格一直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与第二任妻子驾船横渡大西洋并继续四处旅行。
本书作者于缅因州家中去世,享年88岁。一生著有两部作品,一本是这本“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另一本则是“Lila: An Inquiry into Morals”(《莱拉:探究道德》)。
旅行的目的
一起旅行的约翰夫妇,作者认为他们本能地排斥与“科技”有关的东西,包括摩托车的构造,甚至滴水的水龙头的维修。
谈到痛苦的字眼时,他们是用“它”或“它们”来代替,比如说:“避不开它的。”如果我问:“避开什么?”他们就会回答我:“整个环境”或是“整个组织结构”,甚至是“整个体系”。
谈到漫不经心的修车师傅,作者说
他们与约翰和思薇雅一样,虽然想运用科技的成果,但是却不愿和它发生任何关系。或者说他们之间的确有关系,但是他们都没有投身其中,而保持冷淡疏离的态度,他们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关心它。
因此,作者想要深入思考,”看看是否能够了解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进而了解20世纪的人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
科学与鬼魂
在回答自己是否相信鬼是否存在的问题时,作者表示,现代人与相信鬼神存在的印第安人没太大区别,现代人认为的原子、质子、光子、量子是存在的,以及物理定理、逻辑学、几何代数等,这些科学概念是属于现代人的鬼神。
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是何时开始存在的,它一直都存在吗?
在有地球之前,在日月星辰形成之前,在一切之初,地心引力就已经存在了。
地心引力也没有自己的质量,没有自己的能量,当时人尚未出现,所以也不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它也不在空间里,因为也没有空间存在,更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这个地心引力仍然存在吗?
如果地心引力存在,那么说实在的,我就不知道什么是非存在了。我认为地心引力已经通过所有非存在的考验,你想不出地心引力有什么不符合非存在的条件,或是科学上有证明其存在的证据。然而一般人仍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如果你继续想下去,唯一合理有意义的结论,那就是,在牛顿诞生之前,地心引力并不存在。不会有其他合理的结论。
地心引力定理只存在于人的心里,这也是一种鬼魂!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无知而且自负地就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且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相信地心引力的确是存在的呢?
大家被催眠了,用比较正统的说法是,大家受了教育。
我们相信,牛顿的理论早在他出生之前的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于宇宙的混沌之中,而他奇迹般地发现了这个理论。它一直存在着,虽然没有应用于实践。后来这个理论逐渐成形了,而且为人所运用。事实上这些理论就形成了世界。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而科学家所面临的矛盾是心。心既非物,也没有能量,但是他们并不能否认心存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之中。逻辑存在于心中,数字也只存在于心中。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里,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也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也都是人类的发明。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就是一种灵界的存在。在古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美妙的世界就被如此视之,它由鬼神所统领,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个世界,就是因为鬼神让我们看见,他们是摩西、耶稣基督、释迦牟尼、柏拉图、卢梭、杰弗逊、林肯等等,牛顿是非常好的一位,可算其中最好的一位,所以我们的常识就是由过去成百上千的鬼神所构成的,他们企图在人的生命当中找到他们的地位。
二分法:古典与浪漫
约翰摩托车把手变松,作者建议用啤酒罐做的薄垫片垫一下。约翰对这个建的态度“一直很傲慢,找各种理由来搪塞”。最后他们决定不修车把了。
约翰的真实想法:
你竟敢用啤酒罐的薄片去修理他花一千八百美金买来的全新的宝马车!这辆车代表的是半个世纪以来德国人在机械上的精良水准。
我的想法:
这个啤酒罐是铝做的,不但材质很软,而且附着性很好,在这种情况中最适合使用,而且它不会受潮氧化,说得更 仔细一点,它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可以防止进一步的氧化。换句话说,任何一位拥有精良的机械技术的、真正优秀的德国技师,都会认为这个解决办法最好不过了。
表面上的解决之道:
我应该偷偷地走到工作台,切下一部分啤酒罐,把上面的印刷除掉,然后回来告诉他,我们很幸运,只剩下一片了,还是由德国进口的。这样就成了。它是由德国巴伦·艾佛德·克鲁普公司制造的,我以特价买到了。这样他就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本质原因:理性与感性,科学与美学的矛盾
我从理智、知识的角度去看修理把手的问题,其中牵涉到金属的所有科学上的特性。而约翰却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待它。我是从内涵着手,而他却是从物的表象开始。我看到的是这个铝片的意义,而他看到的却是这个铝片的外观。所以,如果你只看到铝片的外表,当然会沮丧,谁会喜欢在一台新买的摩托车上安装废铝片呢?
二分法:人类的知识分成两种–古典的认知和浪漫的认知
- 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它们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在欧洲的文化当中主要与男性有关,同时科学、法律、医药等各学科都受到了古典思想的影响。
- 对于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就像保养车子一样,车子的一切都可以分解成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测量和证明,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
- 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和科学相对的艺术往往就是很浪漫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理性或是法则,而是依赖于感情、直觉和美学。在北欧的文化当中,浪漫往往和女性有关。
- 对于一个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是一种肤浅的人,就像寄生虫一样没有内涵,无法养活自己,是社会的负担。
科学与假设
逻辑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 归纳法是从观察摩托车开始,然后得到普遍性的结论。比如说,如果摩托车在路上碰到坑洞,发动机就熄火了;然后又碰到了一次,发动机又熄了;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仍然熄了;之后,行在平坦的路上,就没有熄火的情形,然后再碰到一次,发动机又熄火了。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的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 要解决一般思维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要通过你的观察和手册当中所提供的结构,不断交替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如此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这种交织混杂的正确程序,如果正统化,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问题的假设。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
关于实验
在浪漫的人眼中往往以为实验就等于科学,因为这是眼睛所看到的。他们看到不少的试管和奇怪的设备。研究人员走来走去,不断有新的发现。他们看不到实验原本只是庞大体系的一部分,因而他们把实验和展示混为一谈。一个人操作着价值五万美金的福兰克斯坦仪器进行科学演示,如果他事先就知道了结果,那么整件事就毫无科学可言。然而修理摩托车的人如果为了检查电池是否仍然有电而按喇叭,却是一种真正的科学实验,因为他是用实际的行动去证实他的假设。研究电视的科学家如果很悲哀地说:“这个实验失败了,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这其实是报道人员的错误,因为一个实验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被称为失败了,只有它的结果无法测出假设的真假时才会被称为失败了。
所以问题要问对,也要选择对的实验,然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修理人员就借着这个方法,在摩托车的整个结构当中来回穿梭,直到他找出真正的原因,一旦把机器的问题解决了,摩托车才能够继续行驶。一名没有受过训练的旁观者只看到修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力,就以为他最主要的工作在于劳力。事实上,这正是他最轻松也是工作上最小的一部分,他最重要的工作就在于仔细观察和精确思考。
关于假设
假设的不可预知性:
在所有的科学方法里面最神秘的就是假设的形成。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处。一个人坐在那儿沉思,突然之间– 一闪而过–他顿悟了。一直到经过实验,才能够证明假设的真假。然而实验并不是它的源头,它的源头在别的地方。
假设的增加与真理的时效性:
如果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一大堆的假设当中选出正确的,然而假设出现的速度远远超过实验所能处理的速度,那么很明显地就来不及证明所有的假设。如果不能够证明所有的假设,那么任何实验的结果都变得很不可靠。这样一来,整个科学的方法就缺乏建立实证知识的目标。
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认为:“根据进化所显示的,在历史上任何一刻,所有可想见的存在,总有一个会证明它比其他的一切要优越。”这个答案在斐德洛看来脆弱无比,然而“在任何一刻”倒给他深深的震撼。难道爱因斯坦认为真理是一种时间的功能?这种论点会把所有科学的最基本假设都毁掉。
但是我们由整个科学的历史来看,你会发现过去的事实不断被新的解释取代,每一项研究的时效也长短不一,完全没有规律,有些科学真理似乎能够持续几个世纪,有些甚至不到一年,科学真理不像教义一样能永远存在,它像所有的一切一样可以被研究。 研究过科学真理之后,他对它们出现一瞬就消失的情况很懊恼,因为科学真理存留的时间和他所付出的努力正好相反。所以在20世纪,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似乎比19世纪要短得多,就是因为科学研究的规模现在大多了。如果下一个世纪科学研究的速度是现在的十倍,那么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寿命,很可能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是什么缩短了它的寿命?最主要的就是假设的增加,假设愈多,研究成果的寿命就愈短。近几十年来假设大量增加的原因似乎来自于科学方法的本身。你看得愈多,知道得就愈多。你不是从一大堆假设当中筛选出一项真理,你是不断地提供大量的假设。这也就是说,你想要借着科学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任何进展,甚至离它愈来愈远,这是你所运用的科学方法造成的。
经验主义
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及其带来的两个问题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遵循经验中最严格的归纳和演绎的思维,就能够认识世界真正的本质,而得到某种结论。
他的论点来源于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假如婴儿生下来的时候没有所有的感觉器官,他看不见、听不到,没有 触觉、嗅觉和味觉,他完全无法接收外界任何感官上的信息,如果我们通过静脉注射供给这个小孩营养,十八年后他的大脑里会有任何思想吗?如果有,这些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又是怎样得到的呢? 休谟认为这个孩子不会有任何思想,他这种看法我们认为属于经验主义,也就是他相信所有的认知来自于人的感官。所以他们信奉科学的实验方法。今日大部分的常识都属于经验主义的范畴,因此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同意休谟的看法。
经验主义的第一个问题和本体的性质有关。如果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给与这些感官知识的本体又是什么呢?如果排除掉感官得来的知识而想要了解这个本体究竟是什么,你将会一无所获。
由于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感官的印象,而且本体又没有感官的印象存在,所以就很自然地推论:本体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完全出自于我们的内心。所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来自于某个本体,就像孩童认为地球是平的,平行的两条线永远不会交叉一样,不过是一种根基薄弱的常识。
经验主义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假设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哪一个感官接收了因果关系的知识?
休谟的答案是没有任何感官接收得到,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没有所谓的因果关系,就像本体一样,它只是当许多事件不断重复发生时我们所想象出来的法则而已。在我们生存的世界当中,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一个人如果接受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于感官的前提,休谟认为:那么他必然很合理地认为自然和所谓自然的法则只不过是我们想象的产物。
康德认为,事实上有许多知识并不是来自于感官。例如时间与空间。
康德称时间和空间为一种直觉,当人心接收外界的讯息时,时间必然已经存在于心中。而且这些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想象,这种直觉早已存在于人性之中,所以它并不是由外界所引起的,或是由外界赋予它生命。当我们接收外界的讯息时,它提供一种审查的作用。比如说,当我们闭眼睛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告知我们世界消失了;但是我们的心灵知道,这个世界仍然存在,所以不会认同感官的讯息。所以我们认为的现实,其实是由这种直觉的观念与感官不断接收到的各种讯息相融合而成。
由于多年来感官累积的资料,我们已经在心目中建立起这样一种直觉的摩托车形象。一旦有新的讯息进来,这个形象就会不断改变。就拿我所骑的这部车子来说,由于路况的关系,它的变化就非常地迅速而且短暂。这一路上,我一直都在注意而且不断修正,一旦所得的资料没有价值,我就会把它忘掉,因为还有更多新的讯息要进来。直觉中其他的变化则比较缓慢(比如说,油箱的油逐渐减少,轮胎的橡胶逐渐磨损,螺丝钉逐渐松脱)。摩托车其他方面的变化非常缓慢,因而看起来几乎像永远都会存在一样–比如说,油漆、轮子的轴承、控制的线缆–而这些其实也一直在改变,如果我们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车子由于承受路面的震动、温度的改变,以及内部零件的耗损,造成它整个骨架也会改变。 它只是一部机器,一部通过直觉所了解到的摩托车,如果你停下来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它才是主体。你的感官所得到的讯息只能证实它的存在,但是这些讯息并不等于它。我通过直觉所了解到的摩托车,就像我存在银行里面的钱。如果我到银行要求看我的钱,他们一定会很奇怪地看着我。因为我的钱并没放在他们的抽屉里,他们没法拿出来给我看,我的钱其实只是电脑存档里面的一个数字。但是这样就够了,因为我相信如果我需要钱的时候,银行会通过他们的系统让我取到钱。同样的,即使我的感官并没有看到真正的钱,但是我仍然有能力感受到我的钱在那儿,随时可以取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探讨我们如何得到这种直觉的知识,以及如何运用它。
康德认为这种直觉的思想和感官的认知是分开的,它能够认知“哥白尼的革命”。他提到,哥白尼认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这种革命性的认识似乎没有改变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却改变了人类所有的观念。照康德的说法,就是客观的世界完全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主观的认知却彻底改变了。他所带来的震撼无与伦比,他使人迈入了现代而脱离了中古时期。
划线节选
以下是这本书里我划出的觉得有意思的部分:
10
在科学方法的各个步骤里面,最神秘的就是假设的形成。
自然并没有提供假设,自然只提供了实验的材料。
斐德洛的独立研究,发现了科学史一个深藏已久的特性。人们期望从科学研究当中得到的结果和实际上所得到的结果,在相反的方向上渐行渐远。
11
浪漫的人对于理性的诅咒,主要是因为理性以极高的效率把人类从原始的状态当中提升起来,它是这样有力地主宰了文明世界,因而排除了其他一切,完全控制了人自己,这就是抱怨的来由。
哥白尼认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这种革命性的认识似乎没有改变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却改变了人类所有的观念。照康德的说法,就是客观的世界完全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主观的认知却彻底改变了。正是因为接受了“哥白尼的革命”,现代人才与中世纪的前辈有了明显的区别。
12
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
19
如果良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那你就必须解释为什么科学仪器无法侦测到它的存在;或者你必须提出能够探测到它存在的科学仪器。如果仪器无法探测出来,那么你整个良质的概念就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哲学上的神秘主义认为真理是无法定义的,只能通过非理性的方式了解。这种思想从人类历史早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这就是禅的根基,但是这并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围。而学校这座理性教堂主要研究的是那些能被定义的事物
物体,无论是否是科学的,只能通过它的性质来认识
科学方法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分辨真假,然后消除主观、不实、想象的因素,进而得到客观而真实的现实。
它是主观意识到客观的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因为没有客观就无所谓主观。因为客观会让主观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良质就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两者时所发生的事件。
实际上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由良质这个事件产生的。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
20
你千辛万苦爬到山顶,得到的却只是一块大石板,上面有一堆戒条。对他来说,情形就是这样。
“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而只有“现在”才是唯一的现实。你从知识角度所意识到的那棵树,由于这一小段时间的关系,便属于过去,因而对你来说并不真实。任何从知识角度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因而都不真实。所以现实总是存在于你看到的那一刹那,而且是在你形成关于它的知识之前。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现实。这种先于知识的现实,就是斐德洛所谓的良质。由于所有可从知识角度定义的事物必须来自于这一先于知识的现实,所以良质是因,是所有主体以及客体的根源。
浪漫的良质总是与瞬时的印象相结合,而古典的良质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量。
良质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21
拓荒者在本性上,一定是麻烦制造者。
为人类现在分裂的三种经验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这三个方面是宗教、艺术和科学。如果能够证明这三者的中心术语就是良质
从人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就是神。
22
换句话说,几何学公理不过是伪装过的定义。
一个事实越普遍,越是值得珍惜。那些能够多次使用的比很难再次出现的更好。比如,如果只有个体而没有种群,也没有遗传机制使孩子像他的父母,那么生物学家就没有办法建立生物科学。
他是在谈论古典美,它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中所生,只有纯粹智慧才可以把握;它给浪漫美以结构,没有了它生命会变得模糊无常,和做梦一样,你甚至无法分辨它和你做的梦有何区别,因为将没有任何依据去进行分辨。
24
关心和良质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不断改变的良质才是现实,
让你的心灵腾空一切杂念,产生像初学者一样谦虚的态度。这样你就处在了知识列车的前端,在现实自身的轨道上。想一想,为了改变,我们不要害怕这一刻的到来,而应该小心地加以运用。
其实怕被卡住是不必要的,因为被卡住得越久,你就越能看清让你脱困的良质。真正让你卡住的,是你不去知识列车的前沿,而在一节节车厢中寻找解决之道。
接纳这种被卡住的现象是个关键。
25
因为你不能只靠情绪活着,你还需要了解宇宙运行的方式,了解自然的法则。这些法则使工作负担大大减轻,使疾病减少,使饥馑几乎消失。
内心平静,和外界环境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出家人在打坐,士兵在隆隆的炮击声中,或者是机械人员正在做万分之一英寸的校准,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平静。它指向一种无我的心境,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
内心的平静有三个等级。其中生理的平静虽然有许多层次,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印度神秘主义者就可以埋在地下好几天,却仍然活着。精神的平静,也就是消除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但是价值的平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欲望,只是单纯地过自己的日子,这似乎是最难的。
你只要专注地修理车子,就不会出现物我对立的情况。
所以在维修摩托车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内心的平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在做其他的工作时也是一样。这一点做到了,其他的一切就会变得很自然。
26
我喜欢“进取心(gumption)”这个词,
希腊人称之为热忱(enthousiasmos),也就是“热情(enthusiasm)”一词的来源,它的字面意思是“被神充满(filled with theos)”,或者被上帝、良质充满,注意到它们的一致了吗?
一个具有进取心的人,不会闲散得无事可做,在一旁忧心忡忡。相反,他总是站在自我意识的火车头上,观察着铁轨,一旦发现有什么出现,便立刻迎上前去。这就是进取心。
如果你想要修理一部摩托车,那么充足的进取心是最重要的工具。
进取心是精神的补给品,能够推动事情的进行,如果你没有它,就不可能修理摩托车。但是如果你有了它,并懂得如何保持它,那么无论如何,一定能修好这部摩托车。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细节,它从不在手册上出现,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机型,我想在这里谈一下。这就是良质关系,也就是机器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和机器一样精密。在你修理机器时,经常会出现低品质的状况:从关节生锈,到不可替换部件的意外损坏。这些都会消耗一个人的进取心,减少你的热忱,让你觉得十分沮丧,以至于想放弃。我称这些为进取心的陷阱。
陷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的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
避开陷阱的第一个技巧就是拿出你的笔记本,写下拆卸的每一个步骤,关注特殊细节,它们在安装时很可能出问题。这本笔记本上面一定会沾染许多油污,但是几次下来之后,写在上面的一两个字虽然往往看似不甚重要,却使你避免了很多错误,节省了不少时间。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个零件在左在右,以及上下朝向,电线的颜色和布线方式。而且,如果有某个零件磨损,正好记下来,以便以后一起采购。第二个技巧就是在车库地上铺一张报纸,把所有的零件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排列整齐,和我们读书的顺序一样。这样一来,安装的时候,你就可以按照相反的次序进行,许多小螺钉、垫圈还有扣针才不会被遗漏。
这时你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士气。一定要静下心来。如果你想加紧脚步,弥补损失的时间,可能反而会错误百出。当你意识到你必须全部拆开,从头再来一遍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好好休息一番。
现在我们要谈谈内心因素导致的陷阱。这一部分有三个陷阱。第一个陷阱会限制情感理解,叫作“价值的陷阱”;第二个则会阻碍认知理解,叫作“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作“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在价值的陷阱中,最常出现而又有害的是价值的僵化。这是指固守以前的价值观,无法从新的角度衡量事物。
要想使上油、换油、调整之类的工作不再那么枯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变成一种仪式。你可以抱着欣赏的态度做不熟悉的事,也可以抱着欣赏的态度做熟悉的事。
所以在清洗摩托车的时候,我就像别人上教堂一样,虽然不会有什么新发现,但还是让自己再去接触一次已经熟悉的事
通常我们无法看到,除了是与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因为这不合乎思考的习惯。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引领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我找不到一个特定的形容词,所以想借用日文的“无”这个字。“无”不是表示一无所有,“无”只是说没有等级,不是“一”,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非”。它表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超越了“是”与“非”的等级,因而它所强调的就是不去问问题。
如果你的实验结果没有回答你的问题,那么它意味着两种可能,要么你的实验过程有问题,要么你对问题的理解需要扩展到更大的层面。所以,你需要检查你的实验并且重新审视你的问题。绝不要对“无”的答案弃之不顾,它们和是与否的答案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它们能够让你成长!
如果一周当中有六天你都很懒散,不去照顾你的摩托车,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使你在第七天突然变得敏锐起来呢?一切都是密切相关的。
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外面的那部机器和里面的这个人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会一同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
28
当所有的事物都分成实质和方法,正如所有的事物都分成主体和客体,那么良质就无处存身了。
一旦接受主体和客体之分,也就否定了良质的存在。
良质的观念对这一基本立场提出了质疑——客观、冷静只对二元理性是一种合适的态度。二元论的杰出成就是通过保持客观取得的,但创造性的杰出成就则不然。
而这个世界之所以不会一代一代退化到原始形态,是因为每一代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神话。虽然神话已经被理性取代,但是理性仍然是一种神话。
29
造成这种寂寞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就是科技的产品,像电视、喷气式飞机、高速公路,等等——但是我希望说明一点,真正的祸首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科技背后截然二分主客体的看法造成了这种现象。
十周年纪念版作者手记
嬉皮士知道他们要什么,并美其名曰“自由”。可是在经过彻底的分析之后,所谓“自由”纯粹是一个消极的目标,是一个很糟糕的词。嬉皮士们没有提出改良的方向,只制造出一些吸引眼球却转瞬即逝的东西,其中有些返璞归真的主张,日渐演变成纯粹的堕落。返璞归真自有其趣味,但是当成严肃的毕生事业就不大可行了。
必须明了,我所日思夜想的克里斯,不是一具肉身,而是一种形态,虽然这个形态也包括克里斯的血肉之躯,但躯体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个形态大过克里斯和我的总和,以一种我们都不曾完全理解也不能任意操控的方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现在,克里斯的躯体,作为这个形态的一部分,消失了。而这个形态的整体依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洞在它中心撕裂开来,那就是我的心疼痛不已的原因。这个形态需要附着于某物却求而不得。丧亲之人在坟茔前久久不愿离去,对亡人的随便什么物件或代表都恋恋不舍,这也许就是原因。这个形态必须找到新的物质实体来获得支撑,延续自身的存在。
我还是常常思念克里斯,记忆的片段绵绵无尽,但是,我不再执着于那个永远不会回来的血肉之躯,那种执着是有害的。